|
Health in Style—健康的時尚如何購買?網友評鑑4.5顆星真的很實用 一定要讓你知道 博客來醫療保健-養生法分類限量出清想知道博客來網路書店如何介紹[Health in Style—健康的時尚]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
內容簡介
在做這個專題的過程中,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在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健康」是什麼。「疾病」是什麼,很多人可以很輕易地回答;但「健康」是什麼,卻不同。也許,你會說:「健康」並不等於「沒有疾病」。但那只是回答了健康「不是」什麼,仍然沒有回答健康到底「是」什麼。和健康有關的知識裡,至少可以劃分三個領域:醫療、保健和養生。
醫療是在失去健康之後,如何把健康找回來的知識;保健是在沒有發現病痛之前,怎麼透過對飲食、起居、衛生條件的注意,來延續健康的知識;養生,則是把保健方法和自己的人生態度、方向相結合,在動靜之間,有為與不為之間,形成一種對待自己以及週遭生命的理念。醫療是養病的知識,保健是養身的知識,養生是養心的知識。
在第一部份,首先要陳述的就是人們對於「健康」的理解是如何型塑著一個時代的風格,進而形成當時的「時尚」。我們可以舉出兩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是當代對運動、健身、飲食有節的重視,這和六○年代知識份子的狂歡買醉是個何其明顯的對比。另一個例子則是魏晉時期,當時的名士大多有服藥的習慣,所謂的「名士風流」其中有部分和服藥後的作用有關,但也因此而形成一個時代的流行與特色。其次,我們也解析了醫療、保健、養生的區別,以及當代所有不及之處。另外,我們也邀請李宇宙醫師寫了一篇醫療美學史的文章。
第二部份,我們討論的是醫學的歷史。在西方,對於醫學史一直出現本體論和生理論兩種不同的見解,在SARS期間這種不同見解的交鋒依然存在,生理論講求均衡養生,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增強免疫力,本體論則強調消除入侵的病菌,看來這次疫情依然沒有逃脫過去歷史的爭論。而在中國醫學史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和中國大陸對中醫的態度有很大的差別,大陸反傳統,但對中醫卻再三扶植,甚至提倡中西醫結合,而台灣長期宣稱「復興中華文化」,但卻中醫始終相當忽視,因此這篇文章除了綜述中國醫學的歷史外,也會討論這個有趣的現象。
第三部份,我們要討論的是醫療商品化的問題。在這次疫情中凸顯了許多台灣醫療的問題,包括未能落實轉診制度,以及因為健保給付的方式,許多大型醫院廣收門診病患,加上有些醫院用企業化的方式經營,所謂的醫病關係逐漸變成商品買賣。這樣造成的後遺症至少包括,因為門診給付偏高,因此大型醫院為了業績廣收門診病人,而忽略了研究與治療重大疾病的職志,像是外科等比較辛苦困難的類別在醫生培訓上,也出現斷層之慮,另外也民眾習慣往大型醫院跑,也才會出現病毒在幾個大型醫院蔓延的現象。而這些只是醫療商品化最表面的影響。我們請了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劉梅君針對這個問題有深入分析。另外我們也從女性角度討論了醫療化的問題。以及從社會對對一些病人的排斥態度,來談疾病的文化隱喻與想像。第四部份是介紹現代人經常遇到的疾病。如慢性病、傳染病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
第五部份是如果生病了,應該如何選擇醫療方式,中醫、西醫以及預防醫學各有什麼處理的思路和方式?比如國內十大死因,慢性病佔了多數,這從注意飲食以及預防醫學都能減少慢性病的發生。
第六部份則是保健與養生之道。從環境、飲食、運動等提出應該注意的事項。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充滿了許多有毒物質,像我們以為最安全的家,以及長時間身置其間的辦公室,其實都不見得安全。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室內空氣品質列為影響人類健康的十大威脅之一。在食物中,炭烤、高溫油炸、添加防腐劑等的食物其實是非常有害人體的,也必須小心。
第七部份則是討論人的未來可能,我們討論了佛教三十二相對於人類進化的啟示、科幻小說中的新人種,以及最近具有爭議的婦女的生育自主權與胎兒生命權的爭議
第八部份,我們請了李達義、張惠菁討論電影與文學中的疾病與健康。請慧心齋主從紫微斗數談命理中的疾厄,以及可以嘗試的化解之道。張大春則從古代典籍中拈出一則又一則精彩的養生故事。
第九部份是推薦書與網站提供讀者進行延伸閱讀。
...繼續閱讀
留言列表